“哇,原來精美的皮影,竟是用牛皮雕琢而成的。”
“可不是嘛,把堅硬的牛皮打磨得透亮如玉,這得花費多少心血呀。”
6月10日,“四省(區)六地六校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活動,在銀川市金鳳區第十八小學舉行。課間休息時,孩子們圍坐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語,興奮地交流著課堂上的新奇見聞。
“這堂課簡直太精彩了,我不僅大秀了一把篆刻技藝,還邂逅了皮影、藤編、葫蘆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。”六年級學生路辰喆臉上洋溢著自豪與興奮。
借助線上平臺,四省(區)六地六校跨地域,亮出自家的非遺“絕活”:
金鳳區第十八小學的師生們,展示篆刻技藝全過程,從牛皮的打磨到印兌的精細雕琢,每一步都凝聚著匠心與傳承。
甘肅省環縣紅星小學的非遺宣傳人,帶著大家在道情皮影的光影史中,領略那交錯間的古老魅力。
在海南省海口市龍岐小學,學生們詳細講解并動手制作黎錦、黎族藤編,還介紹獨具特色的鷓鴣茶文化,讓屏幕前的同學們仿佛置身于海南的熱帶風情之中。
當悠揚的葫蘆絲聲在云端響起,師生們瞬間被帶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云波小學,那如詩如畫的彩云之南風光躍然眼前。
吳忠市利通區第十一小學、青銅峽市葉盛中心小學也紛紛亮出各自的非遺作品,讓這場文化大聚會精彩紛呈。
“我特別喜歡云南小朋友吹奏葫蘆絲,那聲音太動聽了,就像在訴說著彩云之南的美麗故事。”金鳳區第十八小學三年級學生樊思寧眼中滿是憧憬。
五年級學生張雅馨充滿期待地說:“海南的黎錦、鷓鴣茶、金銀花香包聽起來就很有特色,我特別期待收到他們親手制作的香包,那一定很有紀念意義。”
“我們學校一直致力于非遺傳承,開設篆刻、書法、走馬燈等非遺社團課程。未來,我們會繼續深耕非遺特色教育,拓展校際文化交流,讓傳承與團結互促互進,讓孩子們在文化浸潤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”金鳳區第十八小學校長李艷說。
近年來,金鳳區精心打造“云端課堂促三交、籽籽相擁心向黨”活動,聯合山東、四川、內蒙古、海南等12個省份23個縣(市、區)的8萬余名師生共同參與。
云端相聚,非遺傳情。在一次次“云聚”中,各地各族青少年跨越山海阻隔,乘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春風,增進了解、加深友誼,共同編織出一幅民族團結的絢麗畫卷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焦小飛)